CCER学术研讨会:张维迎教授主讲“我对经济学的反思”

发布日期:2018-10-16 02:30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8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第一天,几十位北大国发院教授们汇聚一堂,开启了一个学术分享的新征程:CCER内部学术研讨会。每期由一位教授拿出自己最近的研究与大家分享,从而促进教授之间学术议题与研究方法的交流。

第一期主题嘉宾是张维迎教授,主持人为余淼杰教授。

_DSC384a

张维迎老师分享的议题是:我对经济学的反思。

在进入核心内容的分享之前,他先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之路。张维迎早期是西北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本科、硕士,硕士毕业不久就参与到了中国价格双制的改革,并做出开创性贡献。一路上受到茅于轼、杨小凯等不少经济学家前辈的帮助,后来去到牛津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参与国发院前身CCER的创办,后担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2014年回归国发院。

张维迎说,自己对经济学早期的学习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后来到牛津又转换为新古典经济学。1994年回国之后开始从事西方经济学的中国本土教学,同时也不断参与中国的现实改革,对经济学的理解不断在拓展和转变。

之所以谈经济学的反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与现实严重不符,即便是萨缪尔逊、弗里德曼等人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有关市场理论的根本框架可能都值得重新思考,甚至应该清零,有点像是地心说需要转变为日心说。这种反思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初开始,他发现主流经济学中没有企业家的位置,而企业家在市场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这令人费解。第二阶段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他对主流经济学的产业政策、市场理论等开始系统地反思。

张维迎举例说,在新古典经济学里,最有效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所有人生产同样的产品,市场准入是零门槛。这样的假设在现实中恰恰是反市场的行为。因为在真实的市场里,企业家要在竞争中生存甚至胜出,必然要与众不同,要么成本更低,打破原有市场价格,要么质量更高或独具特色,从而形成差异化。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企业和产品都千篇一律的所谓理想市场,除非按计划经济强行安排。因此,这种理论与其说定义了市场,不如说否定了市场,丑化了市场。

_DSC3902a

接下来,他又以竞争与创新的关系为例进一步阐述。

张维迎教授说,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对于市场有八大悖论,分别是:市场的有效性以市场不存在为前提;市场的有效性与创新是不相容的;市场的有效性与市场的有序性是不相容的;外部性理论与技术进步的事实是矛盾的;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是不相容的;市场的有效性与计划的可行性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外部性市场失灵与垄断性市场失灵是矛盾的;垄断理论与代理理论是矛盾的。

对于每一个悖论,他都结合历史或现实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从爱迪生的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到马化腾的微信,从杜厦运作前苏联马戏团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很生动地说明市场理论没有企业家是错误的,企业家也决不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去行事的。

相比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经济学的市场理论范式更好一些。前者是确定情况下的静态均衡范式,后者是不确定情况下的动态非均衡范式。区别在于:1、如何理解人;2、如何理解经济决策: 给定目标-手段情况下做选择,还是选择目标和手段;3、如何理解市场和竞争:状态还是过程;4、如何理解价格的功能;5、如何理解变化:内生的还是外生的;6、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企业家的决策只需要常规性的,像学生做作业一样,由计算机计划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但现实根本不是这样,企业家本身就是想打破约束条件的,而不是遵从。而且,也不是所有企业家都只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家还有驾驭商业帝国、推进人类进步等很多梦想或成就感。换句话说,企业家和企业家之间的目标函数都可能大不一样。企业家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对现有资源和潜在机会进行综合判断,这也不是计算机能算出来的。

由此拓展开来,主流经济学中理论中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垄断理论、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市场失灵理论、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等理论也都是错误的。张维迎教授也分别举例展开分析。

最后,他认为,主流经济学如今面临的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一场像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一样的革命。但他也承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学领域需要涌现一批哥白尼和开普勒一样的新型经济学家,他称之为学术企业家。张维迎教授说,当今经济学界最缺少、最需要的不是主流体系的追随者和套利者 ,而是颠覆者和创新者;不是改良式的微观创新,而是颠覆式的宏观创新。

主题分享之后,沈艳、黄卓、张丹丹、席天扬、胡岠、雷晓燕、张帆等分别提出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好的理念还需要好的模型实证,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新的学术范式,这中间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_DSC3870a

 

分享到: